banner_news.jpeg
我院曾林涓团队揭示MIF作为胰腺癌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的新型标志物
发布日期
点击率

新闻来源:肿瘤学实验室

近日,我院曾林涓团队在国际重要期刊npj Precision Oncology(中科院1区期刊,IF:8)发表了胰腺癌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解析了MIF+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s)的促癌机制,并证实其通过激活ERK/AKT信号通路和上皮-间质转化(EMT)促进肿瘤进展,为胰腺导管癌(PDAC)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中国癌症中心发布的恶性肿瘤流行数据显示,胰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位居第10位,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第6位,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在胰腺肿瘤的组织学亚型中,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是最常见的亚型,其5年生存率仅为13% 。肿瘤微环境是影响肿瘤生长、转移以及治疗耐药的关键因素。胰腺癌微环境拥有丰富的间质区,远高于其他实体瘤。这种致密的基质严重阻碍了T细胞的浸润,从而导致免疫治疗策略对PDAC的疗效不佳。作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umor-associated neutrophils,TANs)参与了PDAC的发生和发展进程。研究表明,TANs既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作用于肿瘤细胞,也能通过影响肿瘤微环境及其免疫组分来发挥作用。

 

 

这项研究通过整合PDAC的单细胞RNA测序和bulk RNA-seq数据,鉴定出七种不同的中性粒细胞亚型。其中,OLR1+中性粒细胞和MIF+中性粒细胞被归类为TANs。研究详细表征了这些中性粒细胞亚群在PDAC中的临床相关性、动态转化过程、功能特性、细胞间通讯网络及转录因子活性。该研究随后在PDAC组织、原位胰腺肿瘤模型以及患者来源移植瘤(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模型中全面验证了MIF+ TANs的存在。

 

 

机制上,该研究证实MIF+ TANs通过激活ERK和AKT信号通路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进程,显著促进PDAC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能力。这项研究提示,MIF+ TANs可作为PDAC患者潜在的治疗新靶点。

中山五院肿瘤中心曾林涓主任医师为最后通讯作者,2022级博士研究生曾艳为第一作者。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698-025-01085-3

 

 

审稿专家:曾林涓

通讯员:曾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