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_about.jpg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简称“中山五院”)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门户枢纽城市—珠海,毗邻港澳,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转化医学研究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也是广东省委省政府、珠海市委市政府重点支持建设的省级高水平医院。医院前身是始建于1992年的珠海市医疗中心,2001年正式成为中山大学直属附属医院,2024年被纳入教育部三级预算单位,成为教育部直属医院。医院本部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规划床位3000张,目前开放床位2300张。 医院的战略愿景是“立足珠海,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覆盖西岸城市群,辐射 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创建国家级医学中心”,致力于打造开放式、综合性、智慧型、研究型医院。
1992
医院前身始建于
2001
正式归属于中山大学
47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
22万平方米
总占地面积
3000
规划床位
2300
现开放床位数
20240223161434406.jpg
01传承百年中大医科文化,打造大湾区医疗卫生高地
 

作为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瞄准医学技术前沿,充分发挥中山大学医科的人才、学科、技术、管理等资源优势,已建设成为大湾区西岸学科门类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专科特色明显、综合实力强劲的高水平医院。

 

医院现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外科学<普外>、肿瘤学、耳鼻咽喉科学、眼科学、神经病学)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医学影像科),3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康复医学科、传染病科、肿瘤科),7个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医学影像科、传染科、肿瘤科、肾内科、普外科、胸外科、临床护理),1个广东省危重孕产妇专病(传染病)救治中心,28个珠海市临床重点专科。目前已形成影像医学、感染病学、肿瘤学3大领头学科群,泌尿系统疾病、胸部疾病、器官移植、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5大优势学科群,眼视光、全科医学、口腔&医美、精神心理4大特色学科群,正通过整合产前诊断中心、生殖医学中心、妇产科、男科、儿科等资源,打造优生优育学科群。

 

2022年-2024年,医院开展医疗新技术、新项目260余项,多项技术填补了地区空白。目前,12项国家限制类技术已开展8项,21项省级限制类技术已开展20项。医院大力开展前沿医疗技术,其中,以ECMO技术、器官移植、人工心脏植入术、产前诊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等为代表的准入性、限制类技术趋于常态化;以达芬奇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数字化微创手术平台,推动了胸外科、泌尿外科、妇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等外科学科群手术的微创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新一代基因测序、诊断和治疗平台为肿瘤、感染、遗传、生殖健康等学科建设提供创新动能;国际尖端放疗设备TOMO等重大支撑平台顺利开机,拓宽了肿瘤精准化治疗手段。累计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180例,其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0例;完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近1400例。

 

作为广东省内同时具备肝、肾、肺三大器官移植资质的4家医院之一,累计开展肝肾肺三大器官移植近180例。医院是珠中江地区唯一能够独立开展NGS项目的,累计开展NGS 近万例;还是珠江西岸首家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定点采集医院。2023年,获批广东省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资质,已完成近100个周期。

 

医院深入推进“五大中心”建设,已建成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获批省级危重孕产妇专病(传染病)救治中心、珠海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医院还与交通运输部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南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海上、空中救治绿色通道,区域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

02汇聚高层次医学人才团队,培养卓越医学人才
 

作为大湾区西岸高层次医学人才聚集地,医院的人才结构与规模在大湾区西岸独占鳌头。医院现有职工3300余人(不含住培生、研究生和劳务派遣人员),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80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430余人、拥有博士学位人员近400人、在站博士后近百人。

 

“十三五”以来,医院从海内外共引进212名高层次人才,累计招收博士后近200人。先后聘任再生医学、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转化医学、中医药、放射学、泌尿外科、胃肠外科等领域的院士及专家为荣誉教授。同时,医院不断完善人才引育制度,开展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支持优秀青年人才出国深造(“凤凰计划”),推动形成支撑高水平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人才梯队。通过“外引”和“内培”,初步建立起从国家级人才(16人次)到省级人才(25人次)再到临床博士、博士后的人才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体系。

 

作为中山大学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临床教学基地和广东省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医院拥有“学士-硕士-博士”等院校教育,以及博士后、住培生等毕业后教育的全建制人才培养体系,承接着中山大学医学院理论课的授课任务,牵头成立了中山大学医学院海洋医学系。其中,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44个;并设有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研究生导师20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2人;在院见习实习生、研究生、住培生均各自超过500人。医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弘扬“名医名师带教育才”的中山医传统,致力于培养具有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能够引领未来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不仅掌握深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临床技能,更具有良好的医者风范,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医院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4个专业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临床类别)、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实践技能考试考点(珠中江片区)、广东省预防医学专业重点住培基地、广东省唯一一家全科(助理全科)师资培训中心、广东省国际化全科医生培训中心(全省仅5家)。2023年,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组织的61家住培基地综合评估中,位居全省第11位;住院医师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位居广东省78家三甲医院第9名。主编全国首套全科医学系列教材(5册),出版了第一部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电子教材(双语版)。医院每年在珠海、揭阳、汕头等多地开展(助理)全科师资培训,为大湾区输出了大批医学人才。

03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建设一流医学科研平台
 

医院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动“三大建设”(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聚焦临床问题、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前沿技术,着力构建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的全链条体系。

 

现有广东省分子影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中医药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珠海医学科学研究所、中山大学精准医学科学中心生物样本库珠海示范库、珠海市感染与免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珠海市肿瘤学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医院还与珠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建珠海市P3实验室。珠澳转化医学中心及珠澳转化医学研究院项目设计床位1000张,其中研究型病床300张,建成后将推动大湾区转化医学迈上新的台阶。

 

医院是珠江口西岸地区首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31个专业能开展I-IV期药物临床试验,合作企业200余家。同时,医院也是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已完成56个专业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备案。“十四五”以来,获纵向科研项目39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80项;发起和参与临床研究850余项;科研总经费1.6亿元;以第一作者完成单位发表SCI论文近1300篇。医院9个学科(结核病学、传染病学、放射学、核医学、肾脏病学、呼吸病学、超声医学、烧伤外科学、变态反应学)进入2023年度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全国百强;2023年度专利授权量位列《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第46名;林天歆院长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陈明远副院长荣获2023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科研各项指标在湾区西岸处于领头羊位置。

04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彰显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作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和大湾区西岸综合救治能力最强的医院,医院在应对台风“山竹”、高栏港“5·18”爆炸事故、石景山隧道“7·15”透水事故、新冠肺炎疫情、珠海市体育中心“11·11”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新冠期间,作为省级定点救治医院和广东省新冠病毒感染者“四集中”定点救治医院(全省6家),承担着地区新冠肺炎阳性患者、境外输入确诊病例、中高风险地区患者的救治工作,充分展现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管理水平,多项临床救治和管理模式被写入国家诊疗方案,为抗疫工作贡献了“中大智慧”和“珠海经验”。同时,医院派出300余名骨干驰援武汉、港澳、上海、内蒙古等地抗疫任务。医院研究成果“最先报告新冠肺炎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入选中国2020年度重要医学进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救治的“珠海实践”》获珠海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科技部特致“感谢信”,充分肯定医院在新冠肺炎科研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

 

         2024年11月11日,珠海市体育中心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医院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近千名医护和行政后勤人员参与到应急处置、检伤分类、临床救治、资源调配、后勤保障等工作中,累计收治全市近80%的患者。经过有效救治,75%的病危患者短期内转入普通病房,应急反应能力和综合救治能力得到省、市主要领导和救治专家组的高度肯定。

 

        医院还深度参与中组部、教育部及广东省“组团式”紧密型帮扶任务和中山大学对口支援工作,不断加大对受援单位的技术支持、专科建设、临床带教、队伍建设等工作力度。“十四五”以来,累计派出80余名业务骨干前往远赴新疆喀什、贵州遵义、云南凤庆、广东鹤山等地开展驻点帮扶;累计接收近200名受援单位人员来院进修培训(至少3个月),帮助提升了受援单位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整体管理水平。医院还与汕头区人民医院、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等单位签订了40余个“医联体”合作协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和均衡布局。

05深入参与大湾区建设,促进珠澳卫生健康融合发展
 

        作为中山大学10家直属附属医院中与港澳陆地相连最紧密、交通条件最便利的医院,医院始终秉持“中央要求、港澳所需、自身所能”的使命担当,积极参与健康湾区建设,不断深化与港澳各界政府、企业、医院在体制机制创新、医疗合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在深化三地卫生健康融合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医院目前是澳门中联办和驻澳部队的医疗合作单位、澳门卫生局疑难病例转诊服务合作单位、香港商贸慈善基金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首家定点诊治单位、澳门福建同乡总会协议合作单位,2024年获批成为“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2025年成为“香港长者医疗券”试点医院。同时,为更好地满足港澳居民和具有高端医疗需求的患者,医院还成立凤凰国际医学中心,实施“康桥计划”,主要提供高端医疗、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及涉外医疗等国际化特需医疗服务,并与30多家国际、国内保险公司实现了医疗费用直付功能。

 

“十四五”以来,港澳居民来院就诊量近13万人次,为澳门中联办干部提供保健服务3000余人次。医院是中山大学港澳台籍医学生培养单位,“十四五”期间累计招收港澳台研究生22人;还是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澳门理工大学、澳门镜湖护理学院的实习、见习基地,累计培养实习、见习生510人;接收澳门科大医院、澳门仁伯爵医院等进修人员14人。此外,医院积极探索两地医师互聘机制,8 名专科医师被澳门镜湖医院聘任、1 名高级别专家被派驻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执业;5 名港澳医师被我院聘任且完成执业注册。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 聚精会神抓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优化内部治理体系, 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能级、量级, 努力把全院职工的期待, 变成我们的具体行动, 为学校“双一流” 建设和国家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更新时间: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