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news.jpeg
我院荣获广东省抗疫先进集体表彰
发布日期
点击率

10月21日,广东召开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会议以广东省委、省政府名义公布并表彰一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以广东省委名义表彰一批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和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会上,院荣获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表彰,院单鸿院长荣获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李中和副院长荣获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感染病防治中心肖非副主任荣获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先进集体、个人事迹介绍

 

凝练 “五院模式”,彰显 “珠海智慧”

1月17日收治第一例新冠确诊患者起,作为广东省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中大五院迅速成立了“新冠”救治专科,由院长单鸿教授担任科室主任,同时在党建、防控、救治、保障、科技攻关5个方面齐发力,确保疫情防控有序、有力和有效进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凝练出了“五院模式”,彰显了“珠海智慧”,截止目前,累计收治确诊患者110人(12人为境外输入患者),确诊患者中治愈出院109人。

一、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疫情发生以来,医院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和大学的各项决策部署,广泛动员,引导全院党员干部、群众在抗疫工作中不畏艰难,英勇奋斗。第一时间成立300余人的“党员突击队”,全院546名党员直接参与救治工作,期间,57名医护人员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17名医护人员在一线发展为预备党员;同时,医院党委注重党员先进事迹挖掘,累计在国家、省市和大学主流媒体上刊发了抗“疫”报道超过50万字,多次策划媒体直播报道患者出院消息,为坚定抗疫信心和缓解社会紧张情绪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发现并证实新冠病毒感染消化系统

1月26日,医院对一名患者进行消化道内窥镜检查时,在消化道组织里检出了病毒RNA,这一发现表明新冠病毒能够感染消化道并可能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立即向国家高级别专家组和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进行汇报。该发现打破了新冠肺炎病毒仅经呼吸道传播的观点,为国家规范污水及排泄物处理等公共卫生预防措施提供了依据。

三、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上升为国家经验

受国家、省、市委托,中大五院牵头主导的《磷酸氯喹治疗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疗效和安全性的前瞻性、开放性、多中心临床研究》是国内开始时间最早、数据最全、入组人数最多的将氯喹应用于新冠肺炎救治的临床研究项目,成果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NSR)》,并被WHO泛太平洋地区官网转载,为氯喹在COVID-19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科学证据。该重大发现得到广东省高度重视,并在省内进行推广。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被写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第七版)》。此外,医院科研团队连续在Science、Gut、Gastroenterology、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原创科研成果。

四、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设置过渡病房

 

 

针对粪-口传播可能性,为确保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安全, 1月22日,医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设置过渡病房,主动承担出院患者集中管理任务,严格设置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将治愈患者转入过渡病房继续观察,待大便核酸检测阴性方予以出院。此举让大便核酸阳性具有传染性,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的确诊患者转入过渡病房进一步科学观察、治疗,避免了患者未愈,过早出院成为传染源,并确保本身有其他疾病在新冠肺炎初愈期因机体免疫力尚未恢复、容易急性发作的患者得到及时全面的精准施治。

五、为国家确定新冠肺炎“人传人”提供了依据

1月17日晚,医院接收珠海市第一例疑似患者,该患者夫妻从武汉到珠海探亲,医护人员根据传染病救治经验,果断将陪同患者的妻子和女儿收入隔离病房,进行医学观察。此后3人均先后确诊为“新冠肺炎”,系家族聚集性发病,医院第一时间向广东省卫健委和国家高级别专家组进行了汇报,为国家及早确定新冠肺炎“人传人”提供了重要依据。

六、临床诊疗和护理方案形成“五院模式”

根据“三抗” (抗病毒、抗休克、抗炎症风暴)、“两纠正”(纠正低氧血症、纠正电解质紊乱)、“一保护”(保护生命器官)的救治原则,临床诊疗和护理方案逐渐形成“五院模式”,即加强支持疗法,增强患者免疫力;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使用抗病毒药物;根据病情,适时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同时对患者加强呼吸道和液体管理。

 

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院院长单鸿教授

 

 

中大五院院长单鸿教授长期从事肿瘤、血管及肝脏疾病的多组学融合研究,致力于实现疾病可视化及相关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先后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卫计委和广东省20余项重点或面上项目的课题资助。《酸性微环境靶向的交联多层脂质体清除肝癌细胞和癌干细胞的研究》获批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其牵头申报的《肝移植围手术期影像学及介入诊疗技术的系列研究》获201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不同性质门脉高压症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系列研究》获2005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领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实时高空间分辨率和多模态图像融合技术的食管癌临床诊疗方案研究》,资助经费达1923万元。

中大五院作为珠海市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唯一定点收治医院,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单鸿同志以独特的敏锐性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本着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精神,带领全院医务工作者取消休假,提高政治站位,凝心聚力,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头坚守一线,坚持党建引领,科学管理。作为医院抗疫的“总指挥”,同时担任医院新冠救治专科主任,系统提出党建、防控、救治、保障和科技攻关统筹发力,并在疫情救治期间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

定点救治,成效显著。至今共收治391例相关患者,其中确诊病例110例,治愈率、死亡率等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复阳率和医务人员感染为零。动态增设救治专区、实施病区防控救治双负责人制、在全国率先设置过渡病房等,在遏制区域疫情传播和救治方面效果显著,首先提出了粪-口途径传播的可能性,救治模式得到省市和国家的肯定和采用,为抗疫工作贡献 “中大智慧”和“珠海经验”。

科研攻关,方案推广。单鸿教授指导组建科技攻关组,牵头承担的多中心磷酸氯喹临床用药项目共10个单位入组198例有效病例,研究发现磷酸氯喹可缩短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时间,为氯喹在COVID-19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科学证据,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此重大研究发现受到广东省高度重视并推广,氯喹治疗新冠肺炎更是被写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第七版)》,多篇论著陆续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为全球疫情防控救治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做出了中国贡献。

 

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院李中和副院长

 

 

李中和是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主管新冠肺炎救治工作,并担任专家组成员,在抗击疫情中,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新冠肺炎传染性强,病情发展快,在年轻医护人员忧虑、患者精神焦虑的情况下,作为副院长,他身先士卒,带领一线医护人员深入病房查看病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不仅为年轻医生做出了榜样,还缓解了患者的精神压力,提振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作为这场战役的指挥员,为确保一线医护人员零感染,避免患者病情恶化,重症患者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李中和副院长创新性地在每一个病区设立双主任双护长负责制,并根据病情轻重和患者年龄大小,实行分层管理治疗,以上举措得到省卫健委的高度认可,被称为“珠海模式”。

前瞻性地建立会诊微信群,避免疫情扩散。将全市哨点医院的400多名医生统一在会诊微信群,发现可疑病例,经会诊后直接送到定点医院,保证发热的闭环管理,同时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避免病毒进一步扩散,为珠海市疫情防控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国家“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四集中原则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提出“五集中”,对医护人员实行集中管理模式,保护医护人员及其家属安全。这一措施得到国家巡视组高度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在救治方面,不断学习指南、尊重指南、研究指南、制定指南、发展指南。通过充分发挥多学科团队的作用、严密观察病情,加强支持疗法、早期进行心理干预,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的病情集体讨论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形成了“五院模式”的诊疗方案。率领专家组成员,对危重患者灵活应用糖皮质激素,有效地阻止了病情发展,使患者治愈率达到99.09%,无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出现。深入病房,严密观察病情,针对部分咽拭子两次转阴,已符合当时出院条件但大便仍呈阳性的患者,抱着对患者家庭和社会负责的信念,创新性地设置过渡病房,同时将上述情况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从而影响了国家指南的修订,为疫情防控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本土病例清零后,他又将工作重心转到到复工复产和联防联控中,率先在珠海设置了缓冲病区,既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又避免了医院交叉感染,这一经验在全国被广泛推广。

 

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院感染病防治中心肖非副主任

 

 

肖非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临床医学博士、病毒学博士、博士后。在欧美留学10年,2018年由中大五院通过“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从美国斯坦福大学引进,担任感染病防治中心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他作为病区负责人,在救治、防控、科研攻关和党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被中山大学和中大五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抗疫好医生”。

1月17日收治珠海首例新冠肺炎患者至今,肖非以身作则、带领感染病防治中心党支部及全体医护人员始终战斗在疫情救治防控一线,积极救治患者的同时进行科研攻关,在新冠救治专科团队率先发现新冠病毒可以感染消化道之后,他的一作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Gastroenterology》上(影响因子=17.373),已被引用800余次。他与钟南山院士团队合作从粪便中分离出活病毒,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上。作为主要人员之一,他参加了医院牵头国内12家医疗机构开展的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为国家制订疫情防控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作为该项研究的并列第一作者,研究成果刊发在权威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影响因子=16.693)上。

肖非作为感染病防治中心党支部书记,在抗疫过程中,坚决贯彻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中心医护人员入党热情高涨,共有27名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递交入党申请书,经省教工委、院校党委批准,9人在抗疫前线成为中共预备党员,18人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涌现出“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李颖等一批抗疫先进模范人物,党支部被评为中山大学优秀样板支部。

他先后8次在中山大学、珠海市委党校等单位进行抗疫先进事迹报告,弘扬抗疫精神。抗疫期间,坚持给中山大学本科生进行线上教学,讲授《传染病学》、《微生物学》和《远离传染病》等课程。

作为珠海“战疫先锋”,他的抗疫事迹“连续战疫半月余,他一身衣服穿了17天”、“等疫情结束了,我们一家人再补上年夜饭”等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南方日报、新华网等国内主流媒体转载和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