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news.jpeg
【珠海特区报】珠海持续推进鼻咽癌整合防筛西江计划 打造鼻咽癌早筛“珠海样本”
发布日期
点击率

鼻咽癌是我国华南地区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尤其高发于珠江支流西江流域。根据《2020年广东省肿瘤年报》数据,珠海市发病率位居全省第三,斗门区更是核心高发区域。

 

 

2024年6月,鼻咽癌整合防筛西江计划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启动,目前已在珠海斗门区等高发区持续推进。通过免费筛查、精准诊断和专业随访,项目正推动鼻咽癌从“隐形杀手”向“可防可控”转变,为我国鼻咽癌早筛早治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珠海路径”。

鼻咽癌防治关键在“早”

鼻咽癌因其较高的治疗生存率,被称为“幸福癌”。相较其他癌种,鼻咽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更高,尤其在早期阶段可超过90%。然而,这种“幸福”的前提,是及时发现和尽早治疗。

“但也不要被‘幸福癌’这个称呼所误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副院长、鼻咽癌防治中心首席专家陈明远指出,如果确诊时已属中晚期,不仅治疗难度大,费用高,而且存在复发、转移的风险。即便治愈,长期放疗后的后遗症也会影响生活质量。

鼻咽癌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常表现为单侧耳鸣、鼻塞、鼻涕带血、头痛或颈部淋巴结肿大,极易与鼻炎混淆。“如果这些症状时轻时重,可能是发炎所致;若持续加重,应警惕恶性病变。”陈明远提醒。尤其是40至50岁的男性,是鼻咽癌的高发人群,更应加强防范意识。

早筛早治,是提高鼻咽癌治愈率的关键。“通过筛查确诊的鼻咽癌患者,有80%的概率是早期鼻咽癌;而靠症状就诊的患者中,则有80%的概率是晚期。“陈明远说道。鼻咽癌筛查只需通过血液检测即可完成,而且漏诊率几乎接近于零。只有将筛查工作推广到高发地区,才能真正实现从“治病”到“防病”的转变。

西江计划:构建鼻咽癌筛查新模式

2024年6月,由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整合防筛专委会发起的“鼻咽癌整合防筛西江计划”在中山五院启动。该计划旨在深入研究和实施高发区防筛策略,通过精准筛查与规范管理,提升早诊早治率,构建“筛、防、诊、治、康”全链条鼻咽癌管理体系。

该计划采用全球首个鼻咽癌血清学标志物P85抗体筛查方案,突破传统双抗体检测假阳性率高的技术瓶颈。此外还引入了最新的“血浆EB病毒DNA”(简称EBV-DNA)检测技术,以血液中的DNA片段特征为基础进行癌症检测,精准预测患鼻咽癌风险。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林伟棋科普,“通过识别一系列鼻咽癌癌细胞释放的‘血浆EB病毒DNA’分子特征,来区分一般EB病毒感染人士和鼻咽癌患者,能有效提升筛查的精准性。”

目前,西江计划已在珠海市斗门区试点开展筛查工作,累计筛查群众逾5000人,已有2000多人出结果,其中200余人为高风险人群,确诊3例早期鼻咽癌患者。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项目同步提供个性化风险评估、健康建议、定期随访和就医绿色通道等服务。

与肺癌、胃肠肿瘤等常见恶性肿瘤,采取CT等影像学检查或胃镜等有创筛查相比,鼻咽癌筛查方式更为友好,无创、快捷。然而长期以来,鼻咽癌筛查并未纳入国家重大专项支持,覆盖范围受限。“西江计划正是在地方政府主导和医研协同基础上,率先探索鼻咽癌筛查的系统化、普及化路径。”陈明远表示。

“零负担”筛查,打造珠海样本

为推动这项筛查工程在实际生活中落地,珠海市在政策、医保、医疗资源和公益资金等多方面给予支持。自2025年1月起,“西江计划”已被纳入珠海市附加补充医保“大爱无疆”项目,筛查服务费用由项目全额承担,群众无需自费,真正实现“零负担筛查”。

在机制设计上,项目建立起“医政组织、医研联动、医保付费、医院执行”的四医协同模式,形成“筛查-诊断-治疗-保障”全流程闭环,有效提升筛查效率与公众参与度。预计未来两到三年内,项目将完成5万人次筛查,积累大规模数据样本,并逐步推广至中山、肇庆等西江流域其他高发区域。

“每发现一位早期鼻咽癌患者,可减少高达30万元的后续治疗支出。”陈明远介绍。 与此同时,筛查过程中也同步开展健康教育,提升公众对鼻咽癌高危因素、自查方法的认知,增强“群防群治”意识。

接下来,该计划还将引入更多先进技术,提升筛查的精准度和覆盖面。未来,该计划有望扩展至长江、黄河流域等中低发区域,探索在非高发地区开展高效鼻咽癌筛查的可行模式,助力全国鼻咽癌防控水平整体提升。

“破解鼻咽癌困局,我们正在珠海探索一条科学、普惠、有效的路径。”陈明远表示。西江计划的持续推进,不仅为更多患者争取早诊早治的机会,也为“健康中国”“健康珠海”注入坚实动能。

文章链接:http://zhuhaidaily.hizh.cn/html/2025-06/19/content_74967_2307338.htm